close

  春運正如火如荼,最近四川的“馬西裝上哥”火了,騎馬回家的舉動讓網友們艷羡不已,有人大贊這種回家方式很古典,也有人好奇了:古代有沒有春運?古人們都是怎麼回家過年的?
  其實,自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了春節回家團聚的習俗,就有了春運。古人們雖然因條件所限,不像現代人一樣大規模在外工作打工太平洋房屋,但是古代官員、在外經商的商人、在外游歷的文人、外出謀生的人,也會爭取趕在春節前回家。
  在古代,春節也是放假的,比如宋朝。據宋史筆記《文昌雜錄》記載,元日(春節)、寒食、冬至各放假七日;天慶節(正月初三)、上元節、天聖節(皇帝母親生日那天)等也都放假,這麼前後連起來,差不多這一個月都在放假。唐朝雖然沒有宋朝這麼多假日,但也出台了不少人性化的政策,比如:父母住在三千裡外,每隔三年有30天的定省假(不含旅程);父母在五百裡外,每隔五年有15天的定省假。清朝中期,春節和寒假的假期均延長至一設計裝潢個月。
  即便有這些在我們現代人眼裡看上去很寬鬆的假期,但是因為古代交通不發達,路況又差,道路崎嶇不平,碰上下雪天,更是泥濘難行,古人們千當鋪里迢迢回一次家,動輒耗費數月,實屬不易。
  南朝時的江淹,其《別賦》中有一句“舟凝滯於水濱,車逶遲於山側。棹容與而詎前,馬寒鳴而不息。”裡面有舟、車、馬這三種中國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。而到了北宋,在《清明上河圖》里,交通工具更是五花八門,比如人力車、轎子、騾港式飲茶車、驢車、馬車、獨輪車、牛車、架子車、船等。
  在陸路上,古人們主要使用的是牲畜和畜力車。但是騎馬和馬車在古代是一種身份象徵,通常只有官員才有這個特權。一般的平民百姓只能騎驢,直至近代,驢和驢車都還是民間重要的交通工具,以至於摩托車大範圍使用後,人們戲稱之為“電驢”。而更窮的人們,就只能“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”了。所以古時候,考生們進京趕考,往往要提前半年多就從家鄉出發,如果有雲南的考生要去京師,那一路上說起來都是淚啊。
  水路方面,長江、黃河和京杭大運河是那時候的主要大動脈。李白乘船沿長江而下,寫下“朝辭白帝彩雲間,千里江陵一日還”,這絕對是誇張筆法。曾有較真的技術宅根據酈道元《水經註》中對白帝城和江陵之間的距離描述,計算帆船的大致時速,得出結論:就算日夜兼程,一路上不投宿不下船吃飯,也至少得三天。
  京杭大運河自元朝全線貫通後,是咱江南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。杭州歷史學會的丁雲川說,明清時候,坐著小船從北京到杭州,一路上大概要一個月左右時間。這在慈禧傳記中也有體現,據說慈禧小時候在徽州生活,後來父死返鄉(北京),從徽州沿新安江順流而下,坐船直走京杭大運河,整整一個月。
  由於回一趟老家是如此的不易,因此古人們很多都趕不上除夕那天回到家,或者乾脆就不回家了,只能用飽含鄉愁的詩歌,傾訴思念親人的愁悶。
  比如唐代詩人戴叔倫寫過《除夜宿石頭驛》,“一年將盡夜,萬里未歸人。”除夜就是除夕,戴叔倫是江蘇人,晚年任撫州(今屬江西)刺史。寫該詩時他正寄寓石頭驛(今屬江西),可能要取道長江回故鄉金壇。
  晚唐詩人崔塗是杭州富春江一帶的人,曾長期旅居四川和陝西一帶。他在《除夜有懷 》中說,“亂山殘雪夜,孤燭異鄉人。漸與骨肉遠,轉於僮僕親。”遠離親人在外久了,連僮僕也感到親切,更表達出了思鄉之切。
  蘇軾也遇到過春節不能回家的情況,他的《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》作於宋神宗熙寧六年(1073),蘇軾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賑濟災荒途中。可見古時的官員,如果身有要務,即使春節也得加班加點。
  這麼一對比,如今的我們真是幸福得冒泡。高鐵、飛機已經讓“天涯若比鄰”成了現實,網絡通訊業的發展讓我們可以跟親人朋友“隨時隨地通信息”。不過,那份詩意的鄉愁和對親人的牽掛,卻是永恆不變的。
  本報記者 徐叔競
  (原標題:古人是怎麼春運的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c90zciaa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